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0-29 09:01:27 浏览: 次
半岛综合体育“再生循环”是出路 “变废为宝”显成效全国最大的再生铅回收、加工基地——安徽界首市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区坚持将环保作为第一要务,从打造循环产业链入手,走资源综合开发和清洁利用之路,先后投入巨资实施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再生资源产业对当地资源和生态的污染损害问题,有力推动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20.6亿元攀升至2010年的78亿元,再生铅产量从18万吨增长到33万吨,还创造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田营镇位于安徽省界首市东南12公里处,北依沙颍河,东邻太和县,现辖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人口3万人,区位优势明显,是个典型的城郊乡镇。该镇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田营人走过了“叫卖红盆走四方,换来米粮度饥荒”——回收废旧电瓶的“破烂王”——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发展历程。
有着47年烧陶、贩电瓶、炼铅经历的朱桂贤说,20世纪60年代后,陶器作为生活必需品逐渐被塑料及金属制品替代,当地群众把目光瞄向了铅冶炼。他们把收购来的废电瓶拆解后,用自制的小锅炉冶炼再生铅,“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
“那时候,老百姓只顾着温饱,哪还顾什么环保。”朱桂贤说,环保是从1996年提出来的,随后,田营镇屡次被列入环保部门取缔、关闭或整改名单,再生铅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痛定思痛下,朱桂贤带头砸掉小锅炉,用步丈量,在离村子1000米远的陶庄湖开建铅厂,刚开始年产量就达1万吨,和全国最大的铅冶炼厂不相上下。2003年,陶庄湖内的12家企业合并重组,成立安徽华鑫铅业集团有限公司,朱桂贤出任董事长至今。
界首市市长李磊说,2004年以前,界首市在全国各地从事废旧电瓶回收的购销人员有6000多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废旧电瓶收购加工产业区域,但发展始终处于分散无序、工艺落后、高耗低效且环保问题严重的状态。
为重新规划再生资源产业,2004年,界首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半岛·体育(综合)官方APP下载,以华鑫集团为龙头,建立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区,积极引导、规范和扶持再生铅产业发展,走资源综合开发和清洁利用的路子,趋利避害,变废为宝。
六年来,5.6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已完成投资12亿元。《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采访中看到,这里路、电、水、环保等设施已配套到位,已建成标准厂房26万平方米,入住的企业达20余家,产品有粗铅半岛·体育(综合)官方APP下载、精铅、合金铅、电瓶壳、极板、蓄电池、电动车等。
界首市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段克祥说,工业区要做大做强,在财税政策给予扶持和保障土地供给的基础上,应积极延伸产业链,辅之以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铅资源的循环利用。
财税政策扶持方面,针对增值税政策调整,当地政府实施再生资源企业贴息及财源建设措施,减缓企业资金压力;设立政府主导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成立阜康民营公司,2009年为企业筹集各类发展资金11.4亿元。同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窑业专项整治,清理盘活闲置土地,着力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需要。
在循环产业链的打造上,工业区从保障原料的稳定供应入手,不断规划经营市场,提高集约化程度,在现有近万人的收购队伍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铅的二次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同时,通过招商引资,一批能够拉长产业链条的精深加工项目、具有“补链”作用的中间项目和与产业相关联的配套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再生铅冶炼、再生塑料、极板蓄电池三大产业,实现了“进来一只旧电瓶,产出一只新电瓶”的闭合式产业循环。
工业区在环境治理上实现了突破,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工作规章制度,全面落实环境评价制度。环保资金占总投资的30%以上,区内所有企业均安装相关环保设施,实现环保达标排放。2004年以来,工业区多次实施“休克疗法”,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先后投入1.2亿元,进行了四次大的技术改造,引进了重力除尘、袋式除尘、水洗脱硫、煤改气,节能冶炼炉等先进工艺,从废气、废水、固体处理等7个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技术设备改造。
2009年,华鑫集团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了除铜、脱硫、电炉冶炼和废旧电瓶自动拆解4项技改工程。该公司采用新工艺后,在节能方面,吨铅耗煤量为87.5公斤,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30公斤的标准,节电50%以上,铅回收率达98%以上,年节约成本3000万元;在减排方面,年减排二氧化硫约14吨,减少烟尘排放约5吨。同时,在严格控制居民居住隔离范围的基础上,在园区周围500米建立了防护林带。
科技创新方面,工业区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聘请环保、冶金等有关单位6位高级技术人员和国家有色金属研究院2位高级工程师为顾问,成立了田营再生有色金属研发中心。先后实施省重点科技项目3个半岛·体育(综合)官方APP下载。华鑫集团再生铅冶炼工艺先后获得4项国家专利。
工业区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投入1.2亿元,先后建成了六纵四横的园区主干道和10公里的华鑫大道,使工业区与S204线公路相连,打通了园区对外交通的瓶颈;建设完善了园区主干道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站、自来水厂及出园车辆清洗池;完成了区内绿化。现已形成了“五通一平”,“林中有厂、厂中有林”的生态格局。
界首市市长李磊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区先后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现已形成年33万吨再生铅、4460万套极板、1200万只电池及2000万只电池壳的产能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铅回收、加工基地。通过循环经济建设,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一是生态效益。工业区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传统落后产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再生资源产业对当地资源和生态的污染损害问题,还有力地推动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按界首市年回收利用的33万吨再生铅计算,相当于3个中型冶炼厂,年可节省75万吨矿石,节约标准煤40万吨,减少国土污染342平方公里。
二是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界首市再生铅业产值、税收均实现大幅增长,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重要支柱。2006年,再生铅业实现产值20.6亿元,税收5053万元。2010年,产值和税收分别攀升至78亿元、2.8亿元。同时,再生铅产量也从2006年的18万吨增长到3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4左右。
三是社会效益。由于工业区的高速发展,吸纳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余人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界首市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外,界首市对收购的废旧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工艺加以回收利用,对有效缓解我国铅和石油资源匮乏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