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3-03 18:34:13 浏览: 次
半岛综合体育心手合一 传承发展 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金属艺术专业师生赴云南开展暑期专业实践考察2023年8月15日至29日,在王晓昕副教授的带领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金属艺术专业2021级9名本科生、4名研究生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开展了为期14天的夏季学期专业实践考察课程,通过工艺实践、工艺美术大师讲学、实地调研等形式培养对于专业的综合能力。8月23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覃川赴鹤庆县指导教学工作及慰问师生,在与师生交流学习实践过程的同时,随行观摩了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讲学、寸彦同工艺展演等实践考察项目。
23日上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覃川来到王氏造物工坊,对同学们几天以来的工艺实践成果进行考察与指导。作为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在王氏造物工坊的工艺实践由设计切入,以一件具有实用功能的银器为母题进行设计。王氏造物工坊主理人王华藻、王志材父子有着精湛的锻造技艺与丰富的经验,能够在学生制作中给予技艺上的指导与帮助。学生通过与银匠师傅的沟通,结合自身探索与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逐渐还原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作品。覃川对同学们在工坊中勤奋刻苦的态度与设计的巧思予以赞赏。
覃川表示,同学们在学习中一方面要仰望星空,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在暑期有这样一个能够深入民间、与大师学习交流的机会颇为难得。透过新华村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同样能够看到鹤庆白族人民承续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工艺智慧。在学习过程中,根扎得越深,未来职业道路上方能行的更远半岛综合体育。通过同学们每一锤的敲打能够感受到大家在制作过程中不但是对于器物的磨砺,更是对于自身心境的。希望同学们在工艺制作的过程中心手合一、与材料交融,使作品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同时感悟作品、工艺背后所蕴藏的文化的力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王晓昕副教授就课程内容及同学们的学习进展做了简要的报告。王晓昕表示专业实践考察课程致力于践行清华大学价值塑造半岛综合体育、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课程形式上以工艺实践为主,但重点并不在于工艺本身,而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工艺实践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于工艺的实践,始于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价值的塑造。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工艺思维。工艺美术专业和其他设计学科不同,必须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工艺思维的能力,在工艺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同时不断自我审视,从而使设计与工艺两条线索在互相冲突与妥协中实现融合。
第二站,覃川带领清华美院师生来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的家中。寸发标表示,清华美院师生将优秀的设计理念、艺术审美带到了鹤庆,特别是周尚仪教授、王晓昕副教授,是他们把国外的先进技艺传递给鹤庆新华村的银匠们,使这个小锤敲过1000年的“银器之都”能够将国内外最好技艺结合,从而焕发新生。通过与清华美院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的鹤庆银匠走向了更高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推动了鹤庆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覃川希望清华美院能够和鹤庆新华的银匠一起努力,把优秀技艺、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希望今后双方继续加强沟通合作,在金属工艺领域有所建树。
伴随着濛濛的细雨,寸发标开始为同学讲授鹤庆银匠的发展历程,这也是自2015年以来,他第五次为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师生授课。鹤庆银匠素有“走夷方”的传统,这些走南闯北的银匠被称为“小炉匠”。“什么是小炉匠呢?”寸发标介绍,“小炉匠就是挑着一个包含全部工具的背包和小炉子走村串巷,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当地的傣族、景颇族、瑶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打造一些银饰。”上世纪80年代,鹤庆小炉匠大批前往四川藏区学习金属工艺,为日后鹤庆银器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010年前后,随着政策的利好与市场的回暖,鹤庆小炉匠们纷纷返乡创业,并逐渐形成了现今的繁荣景象。
近年来随着与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鹤庆银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鹤庆银匠们活跃在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大师进校园等活动中,他们的作品也屡次在国内外展览比赛中展出获奖。鹤庆银匠中的青年人才如寸汉兴、王志材、寸煜坚等人曾多次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行培训、访学,在接触前沿的艺术与设计知识的同时增进了自身阅历,成为他们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宝贵经历。
23日下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们来到寸银匠金工工艺传习馆,观摩学习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寸彦同的错金工艺演示。寸彦同展示了自己高超的金银嵌错工艺,即在银基底上开槽,将相应形状的金片整体嵌入到基底上,在方寸之间展现金与银之间色彩、光泽、肌理的对比。金银嵌错工艺在我国古代又称为“金银错”、“错金银”,初见于春秋战国青铜器之上。整个工艺过程中,开槽的深度、凹槽与金片的尺寸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是一项极具难度的金属装饰技法。
寸彦同的错金工艺技法在自己探索的同时,也受到了学院与民间金属工艺交流的影响。通过非遗研修班中与王晓昕副教授沟通交流,寸彦同逐渐了解了日本镶嵌工艺的工具与方法,结合自身的工艺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工艺流程。目前寸彦同所制作的镶嵌工艺作品精致细腻半岛综合体育,同时能够运用多种材料、多种镶嵌技法,是鹤庆银匠面对外来文化、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借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一平台,鹤庆银匠不断了解到海内外最优秀的工艺技巧,如日本木纹金工艺,以母炳林、王华藻、王志材为代表的鹤庆银匠总结在藏区的学习经验,将藏族金皮工艺、本民族多层一体套打等工艺原理应用于木纹金的工艺探索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木纹金工艺原有的工艺原理。包括错金工艺在内,目前的新华工匠已经充分掌握了工艺技巧,并应用于银器、首饰之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工艺的追求精益求精,鹤庆银匠们创造出越来越多设计精美、工艺精湛的金属艺术作品,不断探索着金属工艺的边界。
在院校助力鹤庆银匠发展提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清华美院学子也将目光投向了鹤庆这样一座金属工艺的宝库。从2015年至今,多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金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经历过暑期专业实践考察课程之后,利用假期时间来到鹤庆,进行自己的创作。从短期到长期,这些学生与银匠们同吃同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长时间系统的学习也使得他们的创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佘琳同学说:“一代代银器大师的成长绝非偶然,都是付出与坚持的结晶。来鹤庆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金工课,也完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金属作品。”
2022级留学生宋雨馨首次来到中国民间进行工艺考察,她体会到锻造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锻炼心性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变得更加耐心,因为一丝急躁都可能破坏之前的所有努力。每一次的敲击,都是我与材料的一次交流。”
美113班班长王媛表示:“在这里生活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听到小锤清脆的敲击声,伴着不同的节奏,谱出和谐的交响乐。希望未来的我可以秉承这份对于工艺的热忱,为中国当代金属器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责任。”